武老师15383615001
前期准备
- 明确认证需求和目标:企业首先要深入了解 ISO22000 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明确实施认证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目标。例如,企业可能希望通过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满足客户或法规要求等。
- 组建认证小组:成立专门的认证工作小组,负责认证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小组成员应具备丰富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涵盖企业各个部门,如生产、质量控制、采购、销售等,以确保认证工作能够全面、深入地开展。
- 自查现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企业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自查,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估生产设施是否满足卫生标准,生产环境是否适合食品生产,检查是否存在潜在的污染源或交叉污染风险等。通过自查,为后续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体系建立
- 制定食品安全方针和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认证要求,制定明确、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针和目标。食品安全方针应体现企业对食品安全的承诺和追求,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可实现,并与方针保持一致。例如,企业可以将 “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顾客满意度达到 95% 以上” 作为食品安全目标。
- 建立体系文件:制定符合 ISO22000 标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等。质量手册是体系的纲领性文件,阐述了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程序文件规定了各项管理活动的流程和方法;作业指导书则详细描述了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各项管理活动的实施情况,为体系的运行和改进提供证据。
- 开展员工培训:对全体员工进行 ISO22000 标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应涵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文件等。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自己在体系中的职责和工作要求,能够自觉遵守体系规定,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体系运行与监控
- 体系运行: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将体系文件中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严格按照采购程序选择合格供应商,对原材料进行检验和验收;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加强对生产环境、设备设施、人员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在产品储存和运输环节,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产品不受污染和损坏。
- 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检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和企业自身的规定。内部审核应由经过培训的内审员进行,审核内容包括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各项管理活动的实施效果、关键控制点的监控记录等。通过内部审核,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确保体系的持续有效性。
- 管理评审: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组织管理评审,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管理评审的输入包括内部审核结果、顾客反馈、法律法规变化、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情况等。通过管理评审,总结经验教训,识别改进机会,对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体系能够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认证申请与审核
- 选择认证机构:选择具有资质和良好信誉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企业可以通过查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weiyuan(CNAS)等官方网站,了解认证机构的认可情况和业务范围,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认证机构。同时,还可以咨询其他已获得认证的企业,了解认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审核水平。
- 提交申请: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并附上必要的资料,如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等。认证机构收到申请后,将对企业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确认企业是否具备认证条件。
- 现场审核:认证机构将安排审核员对企业进行现场审核。审核员将依据 ISO22000 标准和企业的体系文件,对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文件、记录等进行全面检查,评估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并有效运行。现场审核过程中,审核员可能会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线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体系的理解和执行情况。
- 整改与跟踪:如果审核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项,企业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企业应向认证机构提交整改报告,认证机构将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确保不符合项得到有效纠正。
- 获得认证证书:经过现场审核和整改跟踪,如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符合 ISO22000 标准要求,认证机构将颁发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 3 年,在有效期内,认证机构将定期对企业进行监督审核,确保企业持续符合认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