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老师15383615001
尽管 HACCP 体系认证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许多企业仍会遇到各类问题,导致认证进度延误或体系运行效果不佳。以下是常见问题及对应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一:危害分析不全面,遗漏关键危害
部分企业在开展危害分析时,仅关注生产加工环节,忽视了原料采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危害,导致体系存在 “漏洞”。例如,某水果加工企业在危害分析中,仅考虑了加工环节的微生物污染,却未考虑原料水果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农药残留(化学危害),最终在现场审核中被指出不符合项。
应对策略:
- 拓宽危害分析的范围,覆盖 “原料采购→原料验收→生产加工→成品包装→成品储存→成品运输→销售” 的全链条,避免遗漏任何环节;
- 参考行业案例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如查阅《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了解不同环节常见的危害类型;
- 邀请外部专家或咨询机构参与危害分析,利用专业力量补充企业自身的认知盲区 ——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缺乏体系建设经验,外部专家的指导能有效提升危害分析的全面性。
(二)问题二:关键控制点确定不合理,要么过多要么过少
部分企业对关键控制点的判断缺乏科学依据,要么将非关键环节误判为关键控制点(如将 “成品贴标” 环节确定为关键控制点),导致监控成本增加;要么将关键环节漏判为非关键控制点(如未将 “乳制品巴氏杀菌” 环节确定为关键控制点),导致体系失控风险升高。
应对策略:
- 严格按照 HACCP “判断树” 工具筛选关键控制点,每一个环节都需经过 “是否存在危害→危害是否可通过后续环节控制→失控后是否导致严重后果” 的三步判断,避免主观臆断;
- 结合企业自身产品特性和工艺特点,参考同行业企业的关键控制点案例 —— 例如,肉制品企业的关键控制点通常包括 “原料解冻”“腌制”“杀菌”“冷却”,企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工艺调整;
- 在体系运行初期,可适当增加关键控制点的监控频率,通过实际运行数据验证关键控制点的合理性 —— 若某环节连续 6 个月监控均未出现失控,且后续环节可控制该环节的危害,可重新评估是否将其列为关键控制点。
(三)问题三:关键限值设定不科学,缺乏依据
部分企业在设定关键限值时,未基于科学数据,而是凭经验或主观判断设定,导致关键限值要么过严(增加生产成本),要么过松(无法控制危害)。例如,某面包企业将烘焙环节的关键限值设定为 “中心温度≥100℃,烘焙时间≥20 分钟”,但科学数据显示 “90℃以上持续 15 分钟即可杀灭致病菌”,过严的关键限值导致面包口感变差,生产成本增加。
应对策略:
- 收集科学依据,如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行业技术规范、权威实验室的检测报告、学术论文等,确保关键限值有数据支撑;
- 开展小批量试验,通过调整关键限值(如温度、时间),检测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找到 “安全且经济” 的关键限值 —— 例如,测试 “90℃15 分钟”“95℃12 分钟” 两种关键限值下的产品,若均符合安全标准,且 “95℃12 分钟” 的产品品质